数字媒体、旅游管理五年制专业《数学》课程标准

  • 05-21
  • 点击:[]

数字媒体、旅游管理五年制专业

《数学》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数字媒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文化基础课之一,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学生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时与学分

316学时(第13学年,分六个学期,第一、二学期每学期72课时,第三、四学期每学期54课时,后两学期每学期32课时),20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内容要与学生数学基础相适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建立数学知识基本平台,以代数、三角的主要内容为基础,注重与生活实际和专业课程学习的联系,增加趣味性与可读性,降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求,降低推理和证明的难度,强调低起点、可接受、重应用的原则,使学生愿意学,学得懂,学了会用,让数学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提高,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程内容体现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功能,涵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学习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以模块的形式设置课程内容,不同的专业可以根据实际,贯彻“实用”和“够用”的原则进行教学,选择并加强相关内容的教学。

二、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获得数学素养和关键能力:

1、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三、内容标准

1章 集合14学时)

知识内容

认知要求

参考学时

了解

理解

掌握

集合与元素

2

集合的表示法

2

集合之间的关系

3

集合的运算

3

充要条件

2

复习

2

2  方程与不等式(8学时)

知识内容

认知要求

参考学时

了解

理解

掌握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区间

1

一元二次不等式

3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1

复习

1

3章 函数(14学时)

知识内容

认知要求

参考学时

了解

理解

掌握

函数的概念

4

函数的表示法

2

函数的单调性

2

函数的奇偶性

2

函数的实际应用

4

复习

2

第4章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16学时)

知识内容

认知要求

参考学时

了解

理解

掌握

实数指数幂

2

幂函数

2

指数函数

2

对数的概念

2

对数的运算

2

对数函数

2

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

1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

1

复习

2

第5章 三角函数(18课时)

知识内容

认知要求

参考学时

了解

理解

掌握

角的概念推广

1

弧度制

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2

同角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2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2

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4

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

已知三角函数求角

1

复习

2

6章 数列(10学时)

知识内容

认知要求

参考学时

了解

理解

掌握

数列

2

等差数列

3

等比数列

3

数列实际应用举例

1

复习

1

7章 平面向量(10学时)

知识内容

认知要求

参考学时

了解

理解

掌握

平面向量的概念

2

平面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和数乘相率

3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2

平面向量的内积

2

复习

1

8单元 (20学时)

知识内容

认知要求

参考学时

了解

理解

掌握

两点间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

2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

直线的方程

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4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

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实际应用

3

复习

2

9单元 立体几何(16学时)

知识内容

认知要求

参考学时

了解

理解

掌握

平面的基本性质

2

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4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4

柱、锥、球及其组合体

3

复习

1

10单元 概率统计(16学时)

知识内容

认知要求

参考学时

了解

理解

掌握

计数原理

2

随机事件的概率

2

概率的简单性质

2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2

总体、样本和抽样方法

1

总体分布估计

1

总体特征值估计

1

一元线性回归

1

复习

1

11单元  逻辑代数初步 (20学时)

知识内容

认知要求

参考学时

了解

理解

掌握

二进制及其转换

2

命题逻辑与条件判断

2

逻辑变量与基本运算

5

逻辑式与真值表

2

逻辑运算律

2

复习

1

12单元  算法与程序框图 (16学时)

知识内容

认知要求

参考学时

了解

理解

掌握

算法的概念

2

程序框图

3

算法与程序图应用举例

2

复习

1

13单元  数据表格信息处理 (18学时)

知识内容

认知要求

参考学时

了解

理解

掌握

数据表格、数组

3

数组色运算

2

数据的图示

2

散点图及其数据拟合

2

Excel处理数据表格

1

复习

1

14单元  编制计划的原理与方法 (18学时)

知识内容

认知要求

参考学时

了解

理解

掌握

编制计划的有关概念

4

关键路径法

2

网络图

2

横道图

2

计划的调整与优化

2

复习

1

15单元  三角计算及其应用 (24学时)

知识内容

认知要求

参考学时

了解

理解

掌握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

6

二倍角公式

6

正弦型函数

6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5

复习

1

16单元   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 (12学时)

知识内容

认知要求

参考学时

了解

理解

掌握

坐标轴平移

2

坐标轴旋转

2

参数方程

4

复习

1

17单元  复数及其应用 (22学时)

知识内容

认知要求

参考学时

了解

理解

掌握

复数的概念

4

复数的代数运算

4

复数的几何意义及三角形式

6

棣莫弗定理欧拉公式

3

复习

1

18单元   线性规划初步 (14学时)

知识内容

认知要求

参考学时

了解

理解

掌握

线性规划问题的有关概念

2

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4

用表格法解线性规划问题

4

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

3

复习

1

19单元  圆锥曲线、极坐标系 (14学时)

知识内容

认知要求

参考学时

了解

理解

掌握

椭圆的标准方程

3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和性质

4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性质

4

极坐标系

2

复习

1

20单元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8学时)

知识内容

认知要求

参考学时

了解

理解

掌握

排列

2

组合

3

二项式定理

2

复习

1

21单元  函数(10学时)

知识内容

认知要求

参考学时

了解

理解

掌握

函数概念

3

反函数

2

初等函数

4

复习

1

22单元  极限与连续(16学时)

知识内容

认知要求

参考学时

了解

理解

掌握

极限

4

极限的运算

7

函数的连续性

4

复习

1

23单元  导数与微分(16学时)

知识内容

认知要求

参考学时

了解

理解

掌握

导数的概念

2

导数的运算

5

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

4

函数的最值及其应用

2

函数的微分

2

复习

1

(备注:本课程应开三学年,分六个学期完成,第一学期教授1-5单元,第二学期教授6-10单元,第三学期教授11-14章,第四学期教授15-18单元,第五学期教授19-21单元,第六学期教授22-23章。)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课程内容设置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与学生实际相适应

课程内容要与学生数学基础相适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建立数学知识基本平台,平台的标准比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适当降低,以代数、三角的主要内容为基础,注重与生活实际和专业课程学习的联系,增加趣味性与可读性,降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求,降低推理和证明的难度,强调低起点、可接受、重应用的原则,使学生愿意学,学得懂,学了会用,让数学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提高,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课程内容体现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功能

课程内容体现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功能,涵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学习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以模块的形式设置课程内容,不同的专业可以根据实际,贯彻“实用”和“够用”的原则进行教学,选择并加强相关内容的教学。

3.课程内容体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步达标的理念

课程内容设置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能力的差异,课程具有选择性和多样性,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可以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利于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步达标。

4.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结合实际,结合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投入与产出、市场预测、股市交易、存贷利息、保险等实际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倡导实行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加强直观性,降低学习的难度。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训练学生学会使用科学型计算器、计算机数学软件和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教学评价建议

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体制等方面。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变化,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评价应当照顾学生的差异,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对不同的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已经实行学分制的地区和学校,可以实行不同层次的命题方式,根据考核成绩确定学生获得的相应学分。

(三)考核建议

1.考试采用闭卷式,以百分制评分。

2.成绩采取综合评定:即期末考试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平时成绩=433(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中卷面成绩×30%+期末卷面成绩×40%)。

(四)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必须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并注意与本市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有关内容相衔接。

1.内容选取

1)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要有助于反映数学内容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内容,从现实世界中常见的现象或其他科学实例来提出问题,展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的形成过程,体现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加强数学应用、问题探究及实践体验活动,使教材内容的基础性与现实性能有效结合。

3)要体现时代气息和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精简内容,渗透近现代数学的基本内容和观点,应结合具体内容安排计算机(计算器)技术的训练,用计算机(计算器)解决数学问题。

4)应体现数学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内容有机揉合,突出教材内容的德育功能。

2.内容编排

1)教材内容的呈现过程,应注意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力求深入浅出、简明易学、逐级递进、螺旋上升。

2)应注意提供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景,从具体实例出发,使学生能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增加学生体验的机会。

3)基础部分各单元知识既要把握其逻辑顺序,又要做到与拓展部分各单元知识的联系与衔接。拓展部分专题要考虑把学习活动恰当地穿插安排在有关内容中,并注意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和示范案例,为学生提供学习探究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4)要建立有效的训练系统,精选例题、习题,例题,习题可分成不同层次,通过适度的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基本能力。

5)在不违背知识逻辑顺序的前提下,可对本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安排的顺序及结构作必要调整。

3.配套资源

1)教学参考书

内容包括:教材的编写意图、蕴含的数学思想、各单元及专题的内容概要、前后知识的联系、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实施建议、习题的答案或提示等。

可根据需要提供与教材有关的实际背景材料和人文性资料,介绍有关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资料,提供教学案例,推荐合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2)教学媒体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可设计和制作教学中必需的教具、学具、挂图、录像片、投影片等。有些教学内容,可根据需要开发电子学习包,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开拓有限的课程资源。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网络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数学趣味知识、数学结合专业的相关内容等,丰富课程资源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和实践训练的平台。

2.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和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获得最新数学课程的教育教学资源。

3.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和学校条件,可开展拓展性知识讲座和相关活动。例如,举办“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在相关职业岗位上的应用”、“数学与文化”、“数学史”等专题知识讲座。

(六)其他

1.编制依据

该课程标准依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标准,结合三年制中职学生实际和教学需求的要求编写。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媒体、旅游管理专业。


上一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下一条: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大专《数学》课程标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