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课程标准

  • 05-21
  • 点击:[]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是以《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游戏》等为基础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它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初步掌握如何观察儿童和如何从儿童的行为中分析出他们的需求、困惑及发展状况,主要涉及观察与记录儿童的方法,初步分析学前儿童大小肌肉、社会化、情绪情感、认知等领域的发展状况。本课程拟提高学生有关观察与分析儿童的理论水平和学生观察儿童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是实现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课程。

(二)学时与学分

72学时(一学年,分两个学期,一学期36课时),4学分。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

1.理实一体

理论:行为分析中常用到的心理、教育理论,如何制表、观察、记录,如何撰写观察记录报告等;实践:观察视频撰写分析报告,幼儿园实践撰写观察报告,视频拍摄等,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理中有实,实中有理。

2.园合作

本课程主要开发者之一的徐志国是常州市银河幼儿园园长,该园比较重视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会综合参考幼儿园意见及本校办学特色;在课堂教学方面,至少会安排有一场徐志国园长的“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专题讲座;在教学实践方面,主要安排学生在幼儿园进行,并且保证每10位同学配备一位该园一线的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指导教师。

3.阅读儿童

本课程秉承最基本理念不是观察方法的介绍,不是如何制表、如何记录、如何写观察报告,而是对儿童行为的分析,读懂幼儿的需求与心理,让学生懂得精心地阅读儿童。

4.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自行开发课程资源,即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各学科幼儿园见实习机会,拍摄自己感兴趣的可用于幼儿行为观察的视频,供彼此学习和探索,同时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

(四)课程设计思路

1.总体设计原则

课程设计采用课堂讲授、参与讨论、观察练习、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注重营造宽松自由、自主创造的学习氛围,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提升的学习过程,突出学生主体性,注重教学目标中知识、能力、情感的三位一体。采用项目化的能力训练方式,将能力训练分解成具体的实践项目,使任课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学生明晰自己的学习任务,促进教学双方的共同提高。

2.课程设计依据

依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幼儿园教师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定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评价体系。

3.课程内容结构

抓住本校的特点,和本地区幼儿园的优势,形成一个适合学生能力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和标准要把握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能力主线,即要求学生会观察,会记录,和会解读。第二条主线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导下的幼儿发展,即要求学生观察记录和解读幼儿的健康、认知、言语、社会性、情绪情感的发展。

4.学分及课时安排

本课程为4学分,上下两学期各占2学分。总计72课时,理论教学48学时,实践教学20学时,考评4课时。考核评价围绕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预警性,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开发学前专业观察指导手册,在课程之初就形成在各阶段完成的观察任务、实践具体操作程序进行充分认识,并明确该任务是学业考评的重要过程性材料。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程培养学生观察儿童的兴趣与意识,发展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体验幼儿园教育教学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幼儿和幼儿园工作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让学生懂得:精心读懂儿童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建立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正确观念。

2)了解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方法的基本内容,把握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要求,做好观察的准备。

3)初步掌握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

1)具备结合学前儿童发展阶段选定观察目标的能力。

2)具备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能力。

3)具备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行为记录的能力。

4)能从身体动作技能、认知、情绪情感、言语-语言、社会化等几个方面综合评价幼儿的发展状况;

5)能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及《纲要》、《指南》分析幼儿在一日活动、游戏等领域的行为表现。

3.情感目标

1)积极关注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主动获取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各种信息。

2)主动探索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有效方法和具体措施。

3)富有创造性地进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树立积极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理念。

三、内容标准

(一)总体课程内容与要求

根据《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园教师观察理念的要求,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维度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教育活动的计划和实施、激励与评价领域中对幼儿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共设计为3大模块12个项目,总计72课时,其中包括20课时实践任务(包括模拟实践和幼儿园实践)、48课时理论学习以及综合考核4课时。具体安排见下表。

模块

项目名称

理论课时

实践课时

模块一

基础

部分

18

项目1行为与观察

4

0

项目2一些主要理论

2

0

项目3:观察的准备

2

2

项目4观察方法

6

2

模块二

分析

评价

22

项目5物理环境中的儿童

4

2

项目6学前儿童身体发育和运动技能的观察与分析

4

2

项目7学前儿童认知与语言行为发展的观察与分析

4

2

项目8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观察与分析

4

2

模块三

综合

运用

28

项目9学前儿童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6

4

项目10 行为观察在日常生活活动和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6

     2

项目11

1.观察和评估与基础阶段的早期学习目标的联系

2.综合案例分析和运用

6

     2

考核

4

学期考核

4

     0

小计

52

    20

(二)具体要求

模块一基础部分 (18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儿童行为观察中常用到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2.能模拟观察的准备,能采用叙述性描述的方法书面记录一段幼儿视频;会使用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记录;

3.明确观察的运用,树立科学的观察理念。

活动安排及考核评价

建议活动:观察力测试、视频观察后对比个人观察结果、分析幼儿园观察案例、表格归纳不同观察方法。

考核:在线知识测试

模块二 分析评价(22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图表法中的追踪观察幼儿在特定物理环境中的行动轨迹和停留时间,了解幼儿的喜好和评价环境创设是否满足幼儿需要;

2.能观察特定情境中幼儿所表现出的动作发展情况,对幼儿的发展做出评估;

3.能分析某个或多个幼儿的认知发展和言语发展状况,从而分析幼儿的发展状况,进而提出发展建议;

4.能分析某个或多个幼儿的情绪情感和言语发展状况,从而分析幼儿的发展状况,进而提出发展建议。

活动安排及考核评价

建议活动:绘制幼儿园环境图、观看幼儿各个发展领域的视频并进行分析、评价他人的观察研究报告、设计观察记录表格、幼儿园见习活动、模拟观察活动。

过程性考核:见习观察任务、申请模拟观察展示及分析评价。

模块三综合运用

教学目标:

1.观察一个或一小群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析幼儿游戏类型及在游戏中体现出的发展现状,进而提出幼儿发展与活动建议;

2.通过有重点地观察记录幼儿的一日生活,了解一个或多个幼儿的生活表现,做出相应的分析和提出相对应的措施;

3.通过观察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记录分析幼儿在集体或小组活动中的表现,提出有关人、事、物的支持性建议;

4.了解儿童各方面能力发展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五大领域的联系;

5.能在观看一遍视频的情况下独立完成观察记录报告;

6.能拟定观察目的、目标,合理选择观察记录法记录儿童行为,运用指南、纲要、心理学教育理论观点评价儿童某方面发展状况并给出教育建议。

活动安排及考核评价

建议活动:自主阅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观摩一篇优秀的观察记录、选择一名学前儿童选用观察方法完成观察记录;

评价:根据个人完成的报告评分。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细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本课程有一个根本目标,共分三篇,每一篇都有明确的“篇”目标;每一篇中有不同的项目,每个项目都有“项目”目标;具体到每一次课堂教学,有更细化的目标。

2.优化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本课程的重点所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行为分析的能力,因此教学中一定要精心组织每个实践操练活动,确保达成“让学生懂得精心读懂儿童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的根本目的。

3.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科性质,本课程至少会涉及到以下六种教学法:

①实习作业法(完成一篇完整的观察报告或者一系列);

②讲授法(针对第一篇:基础部分);

③参观法(至少三周去幼儿园);

④讨论法(视频分析部分);

⑤情境模拟法;

⑥案例法。

4)组织形式。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把观察儿童延伸至课外,组建班级合作学习小组与年级兴趣小组。

①班级授课制;

②小组合作学习(10人左右,配备观察指导老师)

()考核评价建议

本课程采用多元评价形式。教学评价包括理论考试、模拟展示、观察记录方案的设计等方面,尤其重视平时的学习积累和实践效果。    

1.评价内容及方式  

教学评价围绕教学目标,根据11个项目内容,通过模块作业练习、综合能力测评和实践操作测评,进行本学科学习评价。

各部分测试题设计要求如下:

知识测试。每一个项目,设计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论述题,重在检测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培养学生书面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综合能力测试。主要根据观察记录要求设计实践应用题,根据已有观察记录分析幼儿行为,重在检测学生的知识熟识度,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操作技能测试。主要依托实训实习基地,进行实践设计和运用,重在检测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现场模拟测试。主要根据教学任务模拟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实践活动,重在检测学生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2.计分方式

成绩按百分制记录。

学生根据学习进度自主完成知识测试,不合格可以申请重做。按平时成绩记录,占10%

综合测试分练习和测试两部分,学生可自主选择题库题目进行练习,练习量可作为平时成绩进行记录,纳入前项10%计算。测试由教师安排统一时间,统一完成,统一评价。占40%

实践操作技能测试可选择各活动类型,自主到实训中心、幼儿园实践操作,然后申请测试,评分。占30%

现场模拟测试分小组完成,自主申请测试时间,教师评分。占20%

(三)教材编写与选用建议

1.校本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

2.注重教材结构的合理性与完整性,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材体例的编写,都要突出学以致用。

3.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相关新的理论发展、实践内容及时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专业的发展和实际的需要。

4.教材呈现形式可多样化,文字、表格、图片相结合,加强直观和操作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5.建议参考书目。

1[]WarrenR.Bentzen著,于开莲等译.《观察儿童:儿童行为观察记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CaroleSharman等著,单敏月等译.《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季湄等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王烨芳著.《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5)蔡春美等著.《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徐志国主编.《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解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充分利用学校每周去幼儿园见习老师所拍摄的图片、视频;学校图书馆的各类资源;网络资源及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资源;同时引导、鼓励学生拍摄可用于幼儿行为观察的视频;校园合作中银河幼儿园教师教学资源及我校附属幼儿园资源。

2.教师应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获得有关幼儿行为观察的教学资源,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3.合理配备学前儿童实训室,最好配置具有单面镜的儿童行为观察室,便于学生无干扰地观察。


上一条:《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标准
下一条:《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标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