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教程》课程标准

  • 11-03
  • 点击:[]

《学前儿童游戏教程》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学前儿童游戏教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它全面、系统、科学地阐述了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主要涉及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内容。它既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又可以使学生对幼儿园的游戏教育教学活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按照专业能力培养要求设定目标;按照项目化要求选择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做一体化设计教学模式;按照发展性评价设定考核标准。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因而,学习该课程的出发点应该是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传统模式重知识、轻能力,许多学生没能形成较强的专项能力,许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际职业岗位很难“零对接”,毕业生到幼儿园后大都需要“二次培养”。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要求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用人单位希望人才能直接顶岗,这就要求必须调整目标,优化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特别是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

“教学做一体化”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游戏实训室,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组合成若干个教学项目,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模式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和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这种模式,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有机结合,边教边做、边学边做,这样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做的过程,教师教完了,学生也学会怎么操作了,所学的理论在做中得到了印证,实践能力在做中得到了加强。这种教学模式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其实质是将课堂教学与未来工作环境融为一体,在真实或者虚拟的环境里,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教师讲解技巧,学生及时实践,在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能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更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程设计思路

新课程改革以来,幼儿园游戏已成为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针对二期课改对幼儿园游戏活动提出的新要求,兼顾中职学前专业的职业性特点,以提高学生游戏指导和设计能力为目的,以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教师工作任务为依据设置本课程。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选择与之相应的教学内容,减少了原来游戏理论的比例,加大了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和游戏指导策略的比例,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中职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并融入幼儿教师资格证鉴定的相关要求。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实践、体验,更好地了解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指导方法和原则,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36学时。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幼儿游戏的相关理论学说,掌握游戏的本质特征,游戏在教育教学和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把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让幼儿通过游戏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能够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创设适合该年龄段幼儿进行的游戏并制作教玩具

能够根据室内、室外游戏环境布置的基本要求创设各年龄阶段的室内游戏场地,以及室外游戏场地

能够根据游戏观察的基本方法进行有效观察并记录,并在观察的基础上采用适合的策略对游戏行为进行指导。

2.具体目标

《幼儿园游戏教程》是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课程目标的出发点是有效掌握游戏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类游戏的特点以及组织与指导的技巧,在此基础上,重点发展学生的创编与表演能力。具体要达成以下目标:

1)会组织指导游戏。

标准:能够根据各类游戏的特点和指导要求,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与条件,合理安排游戏场地,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能够掌握现场指导的策略和基本要求,在观察的基础上,确定指导的方式,掌握指导的时机,把握好指导的范围和节奏。

2)会设计创编游戏。

标准:创编的游戏流程要完整,包括游戏的主题、游戏目标、作用、背景(环境、材料准备)、过程、评价缺一不可;

要符合各类游戏的具体要求,特点要鲜明;

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游戏的组织指导过程要科学合理。(从游戏的导入,游戏中幼儿的表现,游戏中教师的观察能力,教师对参与游戏的时机与方式方面的选择把握能力,教师的指导水平,以及游戏目标与幼儿发展分析等方面全面衡量)。

主题要鲜明,富有生活性、时代性;

情节要丰富、生动,富有故事性、趣味性,既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又符合孩子的社会生活经验;

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等表现出的角色及其关系的理解要到位。

3)会合作表演游戏。

将学生开发的典型游戏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现场展示,让学生在一个虚拟的时空中,通过换位思考增强对游戏的感性体验。

具体要达到下述标准:能够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自然导入游戏;游戏情节要丰富、有一定创新性;游戏的过程、环节要相对完整;游戏展现要流畅,小组成员配合要默契;各类游戏的特点要突出;教师的指导要适宜。

4)会评价反思游戏。

即对开发的游戏及现场展示的情况进行现场点评。反思评价包括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点评三部分。评价时重点参考以下标准:

游戏环境创设是否适宜,材料准备是否充分;游戏主题是否是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是否建立有序的游戏常规,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的合作性、丰富性和创新性怎样?游戏的愉悦性、趣味性怎样等等。

重点评价、反思教师的组织与指导能力。按照下述6个指标进行反思评价。

指标1.引导游戏进程。标准:根据游戏方案对游戏整个过程(开始、中间、结束)进行引导,使游戏顺利进行。

指标2.师幼互动。标准:教师要积极参与游戏,增加与幼儿接触的交往,多运用肯定互动,减少否定性接触。

指标3.指导范围。标准:做到重点与一般结合,游戏过程中以面向个人的指导为主,逐渐增加对小组的指导。

指标4.指导方法。标准:教师要结合幼儿年龄和各类游戏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指导方法,做到多样化指导(如及时提供材料、建议,提问、启发,提供范例,共同参与以及利用幼儿间的相互影响等。)

指标5.指导类型。标准:教师要积极运用激励式(非旁观或被动反应式,也非控制导演式)促进游戏的深入和活动质量的提高。

指标6.建立游戏常规。标准:教师能引导和督促幼儿执行常规,逐步培养幼儿自律、自治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培养标准要突出一条主线,把握三个重点,达成三个纬度:

一条主线:培养学生的组织、指导、创编能力。

三个重点:一是培养学生游戏的展现能力,即会演;二是培养学生的游戏创编能力,即会编;三是培养学生的游戏评价反思能力,即会评。

三个目标是:

知识目标:

了解游戏的基本理论,幼儿游戏的分类与发展;了解幼儿园游戏的环境与条件的创设;理解与掌握幼儿园游戏的分类指导。

技能目标:

能够创编游戏,组织实施游戏,有效指导游戏。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商目标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组织协调能力;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沟通与交流技巧;培养学生大胆自信、善于合作分享的团队精神等。

  三、内容标准(见附件)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工作过程导向法

以幼儿园游戏指导的要求为导向选取几个具有连贯性的典型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在提出工作任务后,让学生依次完成理论讲述、室内外环境的创设、教玩具制作、游戏观察记录和指导方案。

2)任务驱动教学法

每一阶段完成的任务有所不同,由于涉及到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要求,无法一气呵成形成一个任务,但会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设定相应的任务,以任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操作。

3)角色体验法

如在游戏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扮演幼儿或教师等角色,通过互动模拟游戏场景,让学生掌握对于一些游戏行为应如何进行观察和指导。

4)案例教学法

对于理论知识部分内容的讲述中,应充分考虑同学的特点,推行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幼儿园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更多幼儿园教学的真实情况。

(二)考核评价建议

因为教学过程包涵以培养专业能力为导向的实践项目,所以和以往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教学评价也不能和以往的一样靠期末考试来完成。在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中,评价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过程性评价是指学生平时在完成实践项目任务中的表现,包括任务完成的结果、工作效率、团队合作交流等方面,重点考核任务完成情况和质量及其所体现出来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终结性评价是指最后的课程考核,以期末闭卷形式呈现,重点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理论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1、考试方式

期末卷面考试以闭卷形式呈现,考核形式在选择题、填空题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案例分析和设计题,要求学生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成绩评定方式

课程成绩(100%=过程性考核×40%+终结性考核×60%

其中过程性考核40%由以下考核项目构成:

过程性考核项目及比例结构图

(三)教材编写建议

结合《幼儿游戏理论》、《游戏论》、《学前儿童游戏教程》相关内容,编制实践资料。将幼儿教师与游戏相关的基本职业技能具化为游戏技能、游戏指导技能和游戏教学技能三个板块,通过若干实践项目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力求体现科学性、专业性和实用性。教材编写要求文字通俗易懂,以便于学生自学,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幼儿益智游戏实训室,可以看作是幼儿园活动室的一个缩影。学生可以在这个拟真的幼儿园教育情境-----模拟教室里面最大程度地去参与真实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创设幼儿园环境,操作丰富多样的玩教具,开展幼儿园游戏及各领域教育活动的说课、试教等活动。同时还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将幼儿园的小朋友带到实训室,让学生与幼儿零距离接触,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认知与个性发展特点。幼儿园益智游戏实训室需要配备中控设备、教学录播设备、计算机、摄像头、多媒体设备、适合儿童使用的桌椅、各种玩教具、环境布置等。实训室还可以布置多个区角,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如娃娃家、医院、理发店等,让学生充分感受与体验幼儿教师的工作和乐趣。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教师资源。教师是幼儿园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实施者、评价者和改进者,教师的教育经验、知识结构、人格魅力、性格气质、专业水平、科研能力、应对具体情境的教育机智和课程决策能力等,对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重要意义。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并不是按部就班地将既定计划转变为现实的过程。教师应当随时根据具体情境的需要和儿童的反应调整“预成”的计划,“生成”新的活动内容。

开发教师资源,幼儿园应建设自己的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应实行民主、人性化的管理,使教师都可以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应围绕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科研活动和业务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的需要而不是负担;应积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教师乐于相互学习,相互提意见,共同进步。总之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2.幼儿资源。幼儿已有的经验既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起点,又是需要通过课程加以扩充和扩展的。幼儿园课程以儿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从中找出能够被扩充和扩展的经验生长点,并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和未来的经验之间架设桥梁,帮助儿童用已有的经验解释未知的经验,最终“让儿童的本性实现自己的使命”。例如,在生活中,儿童可能已经知道了每种树叶的形状、颜色、大小都不一样,教师通过开展收集、观察、分类、绘画树叶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幼儿获得关于树叶新的经验,比如有的是常绿树,有的是落叶树,落叶树也并不是树叶一直不落……这些新的经验并非是由教师灌输或强加而来,而是幼儿通过主动地活动、主动地观察和思考,对已有经验的总结和深化而来。

幼儿不仅是课程的接受者,他可以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并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支持。例如,有的幼儿对恐龙很感兴趣,渴望了解关于它的信息。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活动来满足儿童认识恐龙的需要。只要教师仔细观察、耐心倾听,儿童就能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在这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开发幼儿这一课程资源,要求教师认识和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认识和尊重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不断探索的需要,认识和尊重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世界。教师必须认识到,幼儿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的探索者、幻想家和艺术家。教师应当给予儿童充分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儿童自我表达和探索发现的自由和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在日常生活中,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经验的拓展与生长。

3.自然资源。热爱自然是儿童的天性。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主要包括:认识植物动物、栽种植物、饲养小动物、远足郊游、观察自然等。儿童对自然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索欲,应让儿童到大自然中从事自由活动。

4.社会资源。包括社会物质资源(如少年宫、科技馆、美术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和社会组织(包括家庭、社区、群众组织、政府组织等)。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不仅有利于开展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丰富儿童的生活、促进儿童认识社会,同时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例如幼儿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集体或让家长带领幼儿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科技馆等,让幼儿用语言、绘画、手工等多种方式表达所见所闻所想;又如,参观公共图书馆,让幼儿了解图书馆的基本设施、图书借阅流程、文明借阅图书的规则等。


上一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大课程标准
下一条:《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课程标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