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

  • 11-03
  • 点击:[]

《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学前儿童机体发育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探讨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和保育措施,为学前儿童创造良好的发育环境,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本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课程都有密切的联系,并为学习这些学科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既有理论内容也有实践成分,教学时应遵循理实一体化的理念,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注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训练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总体设计原则

本课程设计主要遵循适用、实用、够用、好用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同时既要考虑内容的的全面性和专业性,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体现出一定的活动性,以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能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2、课程设置依据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健康不仅仅局限于生理范畴,即不只是单纯的没有疾病或体质健壮,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良好的状况,尤其对于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因此,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系统学习《学前儿童卫生学》,全面了解学前儿童健康和卫生保健方面的相关知识对今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和维护幼儿健康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课程内容结构

本课程主要包括八个知识模块,既涵盖学前卫生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也包括与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相关的实践性内容,具体结构(见附件):

  4、学分分配与课时安排

本课程总学分为4学分,参考学时为72学时,其中实践课与理论课可结合进行,不一定作为单独课时操作,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见附件)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前卫生保健领域内存在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理解幼儿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初步具备从事学前卫生保健实践活动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为保护和增进学前儿童的健康服务。

2、具体目标

1)知识层面: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发展的规律,系统了解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教育对策,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了解托幼机构的膳食管理,熟悉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急救措施等。

2)能力层面:帮助学生提高从事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实践活动的技术和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和原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实践中存在的各类实际问题,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3)情感态度层面: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提高对学前儿童卫生保健问题的思想认识,关注学前儿童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提高对学前儿童安全保护的重视程度,养成按照保育要求认真工作的态度。
 三、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
     绪论
   教学目标:了解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意义和方法。
   
学时安排:1学时
   
教学内容:

1.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学习学前卫生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 学前儿童的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悉正常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掌握学前儿童各系统、各主要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应采取的卫生保健措施。
   
学时安排:22学时
   
教学内容:
 1.
人体概述

1)人体的基本形态

2)人体的基本结构

2. 运动系统

1)运动系统概述

2)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与保育

3. 呼吸系统

1)呼吸系统概述

2)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特点与保育

4. 循环系统

1)循环系统概述

2)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特点与保育

5. 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概述

2)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特点与保育

6. 泌尿系统

1)泌尿系统概述

2)学前儿童泌尿系统的特点与保育

7. 内分泌系统

1)内分泌系统概述

2)学前儿童内分泌系统的特点与保育

8. 神经系统

1)神经系统概述

2)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特点与保育

9. 感觉器官

1)感觉器官概述

2)学前儿童感觉器官的特点与保育

10. 生殖系统

1)神经系统概述

2)学前儿童生殖系统的特点与保育

(二)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及健康评价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及体格发育评价指标、标准和方法,熟悉影响其身体健康的因素;依据所学知识,能对幼儿的身体健康进行初步评价,并提出合理的教养建议。
   学时安排:7学时
   
教学内容:
   1.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

1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2)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2. 学前儿童体格发育的测量与评价

1)评价学前儿童体格发育的指标及测量

2)学前儿童体格发育评价标准及方法

(三) 学前儿童的营养与膳食卫生
   教学目标:掌握与幼儿生长发育相关的营养学基础知识;理解幼儿膳食配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托幼机构膳食卫生的要求;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促进幼儿、自身及家人的营养健康;能够为幼儿合理搭配膳食,能进行托幼机构的膳食卫生管理。
   
学时安排:8学时
   
教学内容:
   1.
营养基础知识

1)各种营养素的功能和食物来源

2)营养与幼儿的生长发育

2.幼儿膳食

1)幼儿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

2)幼儿膳食的配置

3)幼儿膳食环境的创设

4)幼儿膳食习惯的培养

(四) 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及其预防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疾病的早期症状,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做到早发现疾病;了解常见的传染病和疾病及其预防;掌握常用的护理技术,能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学时安排:13学时
   
教学内容:
   1.
幼儿传染病及其预防

1)关于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2)幼儿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2.幼儿非传染性常见病及其预防

3.常用的护理技术

(五) 学前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和急救
   教学目标:了解学前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原因,能在实际工作开展中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明确托幼机构的安全措施并能具体实施;掌握学前儿童常见意外发生后的处理方法,能对发生的意外进行准确判断和处理。
   
学时安排:7学时
   
教学内容:
   1.
幼儿常见意外事故的预防和安全教育

1)幼儿安全教育

2)幼儿常见意外事故及处理方法

2.常用的急救技术

  (六)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
   教学目标: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掌握学前儿童心理需求的年龄特征及健康措施;初步掌握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行为及干预措施。

学时安排:6学时
   
教学内容:
   1.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

1)科学的健康观

2)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

2.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3.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1)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2)维护和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措施

(七) 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制度
   教学目标:了解制定托幼机构生活制度的意义和依据;熟悉并掌握托幼机构一日生活各环节的卫生要求;能科学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掌握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制度的各项内容;能运用所学分析评价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方面的实施情况。
   
学时安排:6学时
   
教学内容:
   1.
托幼机构的生活制度

2. 托幼机构常见的其他卫生保健制度

   (八) 托幼机构的环境卫生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园园址的选择依据,了解幼儿园室内外环境的卫生要求以及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要求,并能根据这些要求评价托幼机构的环境卫生状况,提出改进意见。
   
学时安排:2学时
   
教学内容:
   1.
幼儿园园址的选择

2.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

3.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的认真落实。为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实训练习,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方法。课程教学应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专业特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处理好与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及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相互衔接的关系,要避免内容上的重复。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保健知识进行迁移,从而增进学生自身和家人的健康。确定教学内容和分配课时时,应留有机动时间,以便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具体的教学方法建议如下:

1、讲授法:系统地讲述教学内容,阐明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展示各章节的知识框架结构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结合实际讲解相关原理、理论,帮助学生排除理解上的障碍。

2、案例分析法:联系实际,从典型事例入手,启发学生思考,从中推演出一般原理。

3、讨论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材料准备、陈述己见并讨论,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4、实验法:进行实训室或幼儿园的现场实验与测查,易理解相关知识并掌握幼儿生长发育状况与环境的测查与评价技能。

5、实践操作法:对于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时间问题及相关技能进行操作训练和相互观摩,已解决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卫生保健实践活动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加强实践环节,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6、直观演示法:通过模具、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向学生演示有关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7、自学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课外相关书籍,并写出读书笔记,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

(二)考核评价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发挥教师与学生多方评价作用。

2、考核可分为平时考核与期中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可包括考勤与学习情况、作业、见习情况等,期中期末考核以笔试的方式,按百分制评分,可依据本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制题库,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特别着重考察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保教实践的能力。

3及时、客观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指出被评价者的不足,师生共同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

2注重教材结构的合理性与完整性,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材体例的编写,都要突出学以致用。

3、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学科新理论、新政策及时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专业的发展和实际的需要。

(四)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需要,按照每班45名学生为基准,校内实训教学功能室及设备配置建议(见附件)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利用幼儿园半日见习、参观、实训室训练等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2.教师应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如从互联网上获取与课程相关的视频音像资源、图片资源制成ppt等课件,图文并茂地呈现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3.合理配备教学设备与器材,配置专用教室,并提供给学生观摩与练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训的功能。


上一条:《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
下一条:《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