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美工》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学前教育专业美工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实施美工技能教学以及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美工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工教学过程的情趣、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工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工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美工的作用是独特的。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美工基本素质,这直接影响到职业生涯中幼儿园美工教育活动的设计、对幼儿活动的引导,和对环境的布置等。特别是关系到在幼儿接触美工、积累美工的关键时期,能否给予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因此,美工课程对于提升学生职业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全面的、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时与学分
1.总学时与学分:320学时
2.分课程的学时:基础美术 36学时×2学期=72学时 2学分×2学期=4学分
幼师绘画 36学时×2学期=72学时 2学分×2学期=4学分
幼师手工 36学时×2学期=72学时 2学分×2学期=4学分
幼师国画 32学时 2学分
幼师美术运用 36学时×2学期=72学时 2学分×2学期=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专业就是面向幼儿园教育,特别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环境创设,玩教具制作等方面。培养具有美术教育、创作、实践能力的幼儿教师。因此,幼师美工是一门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安排上,我们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基本素质为基础,尽可能遵循“课程学习与岗位应用零距离”的原则,突破原来学科知识体系的模式,主要通过美工活动,提高学生美工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美工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尽可能贴近实际,多尝试校企合作组织教学,以技能训练带动知识点的学习,使专业知识在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熟悉并掌握。
二、课程目标
美工课程目标的设置以课程性质的定位为依据,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工学习活动,进一步学习美工知识与技能,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工的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活动,体验美工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工学习的持久兴趣;学会分析、评价美工作品及美工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美工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养成对美工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工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1.通过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具备比较系统的幼师美术专业知识和比较扎实的绘画与手工综合能力;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适应幼儿园美术教育工作的需要。
2.具有能够进行限定时间、尺幅、工具、题目的儿童画创编,并适应学期考试、考级、考编、教师资格证考试、应聘考试、专转本考试等各类考试、考核的不同要求;能运用不同工具材料,使用不同技法进行玩教具的手工制作;能使用所学进行幼儿园教室内外的环境设计及布置。
3.通过各类美工科目的训练,养成学生实践操作的严谨态度,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并能尝试进行幼儿园美术课程的创意开发,具备先进的美术教学理念。
三、内容标准(见附件)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 美工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在美工教学过程中,将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工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工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工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工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对于一些设计类别的教学,可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练习。
3. 美工教学应注重创设情境。教学中,可以针对美工作品、美工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加深对文化、历史以及美工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在美工创作教学中,应该创设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情境,鼓励学生创作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作品。
4. 美工学习活动一般注重对美工作品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运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和方法进行独特的创作,但也有的美工学习活动,则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分工合作完成。面对不同的美工学习活动,教师在运用一般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应该针对美工学习的特点,重视对新型教学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5.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美工教学,增强美工教学的直观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扩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指导学生学习用计算机技术创作美工作品。
6. 创造性地使用美工教科书,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工教学与幼儿园美工教育活动的联系。
7. 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各种美工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添校园文化氛围。
(二)评价建议
1. 坚持评价的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根据美工教学的特点,应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评价融进教学的全过程,使自评、互评和他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良好评价氛围。
2. 注重表现性评价。运用观察、记录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表现的信息,对学生在参与美工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
3. 注重质性评价,提倡成长记录评定。学生在成长记录中收集美工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包括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美工作业、相关信息(文字或图像资料等)、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等。教师能通过学生的美工学习成长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工作业,包括分数或等级、评语、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5. 本课程按等第进行考评,等第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6. 考核突出幼儿园教育岗位应用中密切相关的内容,注重考核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三)教材编写与选用建议
1.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
2.注重教材结构的合理性与完整性,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材体例的编写,都要突出学以致用。
3.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材料及时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专业的发展和实际的需要。
4.教材呈现形式可多样化,美术材料可与图片文本相结合,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建议
1. 《美工课程标准》和据此选编的教材是美工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学校应组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选择经国家教育部审查通过的美工教材(包括学生用书、教师教学用书及配套的音像资料),以及幼儿园教师用书,精心地加以内容选编。
2. 根据所开设的美工课程配置专用美工教室,配齐相应的美工教学设置(包括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工作品的场所)与器材,配置可供美工课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学校的图书馆应配备美工书籍和其他美工资源,包括画册、教师参考书、学生参考书、美工及美工教育杂志、幻灯片和光盘、录像带等,供教师备课及上课,学生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4. 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工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5. 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附属幼儿园、见实习基地、教科研基地的资源,深入幼儿园观摩见习、实习美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实践性。
6. 密切关注幼儿园美术课程发展动态,及时将职业实践活动的新信息、新内容引入到美术课程中,呈现校本课程的动态特征,保持与实践的一致性。
7.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工教学。
五、编制说明
(一)编制依据
该课程标准依据幼儿园教师培养方案。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
(三)开发团队
本课程标准开发团队的主要组成人员如下:
基础美术 宋晓刚
幼师绘画 殷荣荣
幼师手工 刘文君
幼师国画 姚倩
幼师美术运用 黄逸乔
(四)参考书目:
附:各分课程的课程标准,其格式和独立课程的课程标准格式相同。